高跷会人物都代表什么意思(踩高跷表演人物都有谁)

本文目录一览:

  • 1、传说高跷会是妖精下凡,是哪些妖精
  • 2、高跷会人物角色名称有哪些?
  • 3、古代高跷形制与高跷会是怎样的?

传说高跷会是妖精下凡,是哪些妖精

三河的高跷为十二人表演。分别是:

陀头:穿黑色园领行者装,双手各持二尺木棒。头上画一蜈蚣,喻蜈蚣精化形。

卖豆的:武生打扮、手提花兰、马鞭子,头上画一只壁虎,喻蝎虎精。

公子:穿彩衣彩裤,披大敞,载小生帽,手持彩扇。头上画一只青蛙,喻青蛙精。

坐子:旦角装扮,手执折扇,似戏曲中青衣,喻狐狸精。

柴王爷(樵夫):戴草帽圈,扛扁担,挎扳斧,喻青石精。

渔滃:穿黄色短衣裤,渔网披肩,喻白石怪。

渔婆:穿短彩衫罗裙,持鱼杆,头戴帽圈,喻青蛇白蛇。

掂锣(双人表演):戏曲中的丫环装束,梳长发,喻螺蛳精。

背鼓(双人表演):穿戏服夜行衣,似《水浒传》里的人物时迁,喻蝴蝶精。

药包:黄衣小打扮,背药包,手执唤铃,似卖药郎中,喻王八精

高跷会人物角色名称有哪些?

高跷会人物角色名称有如下:

1、大和尚:又称打棒的,装扮的是行者武松形象,一副武生打扮,身穿黑打衣,腰系白大带,双手持六十公分长的木棒,为开路先锋,威风凛凛。

2、小婴哥:一身孩童打扮,身穿红衣,头戴孩发,手持马鞭。

3、樵夫:—身穿黑打衣,头戴草帽圈,肩挑扁担,一副“拼命三郎石秀”的打扮。

4、老座子:为京剧里的青衣打扮,手拿团扇,身穿青黑色衣服。

5、白杆:—身穿一身白战衣,手持藤条,藤条上吊着绸布做的蝴蝶。

6、傻公子:—里穿粉色抱衣,外罩一件绿色大敞,头戴棒槌巾,手拿扇子,一副纨绔子弟胸无点墨、追蜂惹蝶的样子,并透着几分傻气。

古代高跷形制与高跷会是怎样的?

汉魏的高跷称为“跷技”,宋代叫“踏桥”,清代以后才称为“高跷”的,不过历代都是用一米左右长的条木制成的,高跷上面都有木托。

表演的人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,然后化装成各种人物,旁边有人用唢呐伴奏,表演有趣的动作或故事。此外,汉代高跷还有文跷、武跷之分。文跷主要表演走唱,有简单的舞蹈动作。武跷则是表演倒立、跳高桌、叠罗汉、劈叉等动作。

古代的高跷都是木制的,是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,以便放脚,然后再用绳索将腿绑在木棒上。表演者脚踩高跷,可以做舞剑、劈叉、跳凳、过桌子、扭秧歌等动作。

在古代北方的高跷秧歌中,扮演的人物有渔翁、媒婆、傻公子、小二哥、道姑、僧人等。表演者扮相滑稽,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。

古代南方的高跷,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,比如关公、张飞、吕洞宾、何仙姑、张生、红娘、济公、神仙等。他们边演边唱,生动活泼,逗笑取乐,如履平地。

还有,踩高跷在山西的延续历史悠久,后来,在晋中一带出土的北魏石棺上可看到高跷、杂技的图画,虽然山西的高跷并没有文字记载,但根据这个图画,推断高跷最迟也应该从北魏时期就有了。

在山西表演高跷的行列中,分成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。文高跷重于扭和踩,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。

山西的武高跷,头跷为指挥,二跷是领队,戏曲人物居中,最后由丑汉压阵。表演首先扭各种场图,然后表演“过仙桥”、“跳桌子”、“跳双凳”、“大劈叉”等各种难度大的动作。

还有三晋地区的高跷主要是表演特技的。这里的高跷表演,不但有盍拐、碰拐、背拐、跌叉、跳桌、翻跟斗等技巧动作,而且还有抬二节、抬三节、坐抬、立抬、组合抬等高难度抬法,并能构成“马拉车”、“过天桥”的造型。其中难度最大的是“上虎梯”。

晋中一带的高跷也很有名,其中的“扑蝴蝶”既有故事情节,又有许多高难度动作的高跷节目。这个节目由三人表演,女青年饰演旦角,挑着蝴蝶前行,男青年饰演小生,持扇扑蝶,小丑摇动拨浪鼓嬉戏追逐,甚为活泼、生动,趣味性很浓。

这三个人在表演中,有“蹲走”、“跳桌子”、“鹞子翻身”、“越头跳”、“后滚翻”、“单腿跳”等诸多技巧动作。

在古代,高跷不仅非常的受欢迎,还有了专门的高跷会。每年到了农历正月,一队队高跷会,在腰鼓、小堂锣、大小镲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。

在古代高跷会中,一拨儿高跷人数不定,一般十几人。身量高的踩低跷,身量矮的踩高跷。表演者是传统戏装打扮。由开路棍打头儿,随之便出现白蛇、唐僧、丑婆、姜子牙等艺术形象。由于这种高跷表演诙谐有趣、粗犷喜人、声情并茂,所以一向为人们所喜爱。

高跷会一般由古代百姓们自发串联组织起来的,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人们便开始踩街了,这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,今年高跷要挂个号了。

然后,踩高跷的人正月十五正式上街,一直到农历正月十八才结束。在过高跷会时,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,摆上茶水、点心,放鞭炮道辛苦,表示慰劳。高跷队在此稍做逗留,或表演答谢。

古代高跷的队列在街头行进中,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,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。步子变换为走八字。

在表演时有小旋风、花膀子、鹞子翻身、大劈叉等难险动作。高跷艺术在古代,即使是冬闲时,仍有组织排练的,在各地的庙会中比较常见。古代高跷技艺性强,因此深受人们喜爱。

上一篇:2018个人搜索年终报告(百度2019搜索年度报告)
下一篇:关于2000年安徽省委副书记的信息